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语言业态信息>>语言服务行业>>教育行业>>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翻译教育亟待优化
2017-08-17 20:00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时期,胡商蕃客沿丝绸之路陆续入华,中外译者往来迢递,各国文化交汇生息,谱写了千古传诵的文化交流篇章。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应时而生,国际社会应势而为。在传播丝路符号、弘扬丝路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各方积极对话,互通互信。对话与互通,翻译先行。翻译服务愈彰其珍、愈彰其贵。合理布局语种结构、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提升多元文化意识是翻译服务在“质”与“效”上实现优化的有力措施。

协调语种结构失衡

弥补语种单一短板

“一带一路”倡议勾勒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长期发展、共同繁荣的图景。然而,单一的语种结构往往会滞缓翻译服务水平的提升,非通用语翻译的缺位,难以满足多语种翻译服务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多语种翻译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已开设者因其获批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备,对应语种的翻译服务难以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步。为此,教育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加大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翻译教育目标,合理布局外语语种结构。

第一,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鼓励高校结合地缘优势,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有利条件以及各对象国的语言文化资源,开设多语种的翻译课程,以合理布局外语语种,避免语种课程重复开设。例如,东北地区高校在选择外语语种以及设置翻译课程时,可倾向于日语、朝鲜语等东亚语种,西北地区高校可多偏向于哈萨克语等中亚语种,西南地区可注重于南亚或东南亚语种等。

第二,根据语言特点,以“非通用语+通用语”的专业设置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既符合当前学科建设需要,又兼顾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的翻译课程体系。国内部分高校已设置相关课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中亚语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东方语+英语”、“西语+英语”,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东方语+英语+辅修专业”等,这些举措为扩大外语语种选择做了尝试性探索。

第三,根据“五通”指数报告,改变语种结构失衡和专业翻译缺失的局面。近日,北京大学编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报告》,该书详细地呈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指数报告。教育部门可根据相关指数,加大翻译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改变语种不足与专业翻译乏力的局面。以“(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门类增设所需语种的翻译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中亚语种+电力、能源”,“南亚语种+交通、工程”,“西亚北非+经贸”等,实现语种布局与行业翻译的同举并进。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翻译人才储备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突出挑战之一是缺少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同时熟谙传播技巧的复合型人才,对应语种的翻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将建设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建立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各部门还需通力合作,多渠道、多层面、多途径地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第一,通过广泛调研,摸清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尤其是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需求量的多少以及需求紧迫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语种开设与对应语种翻译人才培养。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应急与人才储备工作。例如,依托外语院校教育资源,开设急需语种翻译人才培训班,形成院校培养与应急培养互补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可以多种途径,如借鉴“二战”时期美军采用的军队教学法,以培养满足时局所需的翻译人才。

第三,开发多种整合型课程模式,在语言文化转换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入项目、模拟、案例教学等,竭力培养和储备一批既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多国语言文化知识,又熟悉各对象国政治、经济、交通、产业、金融、生态、外事(包括外交)等行业信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第四,破除“圈养”式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国内外合作办学、选派学习者赴对象国留学深造、建立(非)通用语翻译人才培养与交流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定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培养论坛等,全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翻译人才库。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翻译人才储备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突出挑战之一是缺少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同时熟谙传播技巧的复合型人才,对应语种的翻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将建设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建立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各部门还需通力合作,多渠道、多层面、多途径地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第一,通过广泛调研,摸清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尤其是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需求量的多少以及需求紧迫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语种开设与对应语种翻译人才培养。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应急与人才储备工作。例如,依托外语院校教育资源,开设急需语种翻译人才培训班,形成院校培养与应急培养互补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可以多种途径,如借鉴“二战”时期美军采用的军队教学法,以培养满足时局所需的翻译人才。

第三,开发多种整合型课程模式,在语言文化转换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入项目、模拟、案例教学等,竭力培养和储备一批既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多国语言文化知识,又熟悉各对象国政治、经济、交通、产业、金融、生态、外事(包括外交)等行业信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第四,破除“圈养”式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国内外合作办学、选派学习者赴对象国留学深造、建立(非)通用语翻译人才培养与交流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定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培养论坛等,全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翻译人才库。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