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语言业态信息>>语言服务基业>>语言规划与政策>>正文
汉字的自信
2017-10-23 14:32  

“汉字书写危机”的说法,似乎并不是危言耸听。

早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播出后,相关话题就被热烈讨论过。由同一班底制作的《汉字风云会》依然采用学生听写竞赛的形式,而考察的范围则从生僻字词转向了常用字词。

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发现,即使是常用字词,也存在着大量习而不察的书写误区。

数字化书写设备的普及已然是不可逆的趋势,与之相伴生的,是手写汉字的习惯正被悄然改变——提笔忘字、写不好字,已成普遍现象。

既然数字化输入已成大趋势,为何还要反复强调汉字书写规范的必要性呢?

对汉字的认知,若仅仅流于“将之视作语言工具”的浅表,那么对于一些字的误植也就无足轻重。

但是,每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生命体,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往往远超想象。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

一个“德”字,便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德者得也”,自律方能自得。可见,汉字不仅是解码中国先民认知世界思维的钥匙,几千年的传流亦让汉字“一字一智慧,一字一乾坤”,成为中华文化之美的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古今同脉的汉字正是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

若要在信息时代未雨绸缪,让汉字传承始终有良好的生态,亦需将汉字中凝聚的文化自信贯穿入国民基础教育之中。

2016年10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加强语言文字示范校和书写特色校建设”。

自2017年9月1日起,教育部新编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其中“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变动备受关注,反映出汉字教学理念的变迁: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

近年来,基于文字学的科学化汉字教育已经被带入课堂。

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宁所说:“我们应该讲解字源字理。”这将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让国人对汉字有“通史”而非“断代史”的了解,从而增强汉字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

在成人世界中,感受汉字之美、传承汉字之美的行动,则在文化创意领域最为活跃。围绕汉字的创意设计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设计师们的兴趣,无论是汉字字体设计,还是汉字文创产品,都有走热之势。

设计者们以汉字为切口,呼应中华文化传统复兴的潮流,并希望通过汉字创意作品产品化的努力,让汉字文化与大众的消费生活产生沟通。

汉字之美的传承,凝聚的正是愈发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

每一次对于汉字的再认识,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习。在全世界涌起“汉语热”、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的当下,慎终追远,让延续几千年的汉字文化经世致用,让古老文脉迸发当代活力,是我们当然的选择。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