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语言业态信息>>语言服务基业>>语言规划与政策>>正文
2017应用语言学研究趋势专题研讨会召开
2017-08-31 17:46  

光明网讯 8月28日,“2017应用语言学研究趋势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国内著名高校应用语言学专家和研究生共计40余人参会,共同就“中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和本土创新”等重要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语言学讲席教授李嵬,英国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教授祝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雪松,美国密歇根大学Peter De Costa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任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沈骑等六位专家,结合在国际应用语言学重要期刊的主编或编委的工作,就应用语言学研究趋势、中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和本土创新战略、外语类院校语言学发展战略等重要议题做了专题发言。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著名高校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四十余人参与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沈骑教授主持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博士到会作重要讲话。姜锋首先对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祝贺,他指出,语言学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阶段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些学科会出现调整或是消亡,语言学科一定是始终存在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当今语言学定量研究“大行其道”,强调语言学研究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研究的大趋势下,语言学研究如何回归文本?如何认识语言哲学等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如何让语言学研究学以致用,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是否应该具备实践的指导意义,为产学研服务?姜锋指出,语言学连接着历史文化哲学等人文学科,在语言学研究具有多语优势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责任重大。“科研是艰苦的智力创造,青年学者做研究需要具有情怀,做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而不应当以发表和数量为出发点。”他表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朱晔简要回顾了上外语言研究院的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近年来,上外研究院大力加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两个学科建设,聚合上外多语种跨学科研究优势,已经成为国内跨语言对比和类型学研究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学术重镇,相关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李嵬是英国首位华裔语言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国际双语学报等多个重要学术刊物主编。他认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应用语言学研究需要有“大问题”意识;二是中国语言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问题。他说:“中国应用语言学从学科价值上来说,最终目的还是需要解决一些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才能确立自身的学科价值。”中国应用语言学需要有“大问题”意识,需要有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就难以获得其他学科的认可。他指出,青年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需要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和应用,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其背后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内涵。从中国学者话语权上来说,不少研究者套用外来理论框架太多,缺乏“本土意识”,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中国有自己深厚的语言学传统,有不少理论和思想在世界上至今还产生着积极影响。从现有国际发表情况看,不少中国研究者长期套用外来理论,缺乏具有本土原创新的理论成果,导致中国在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话语权不足。

祝华是英国首位华裔语言学女教授,她主要针对应用语言学的知识和科研的传播问题进行具体的阐释。她提出了科研的受众群体如何评价和反馈及其对国内学术活动的两点建议。她指出,国外对科研成果的传播推介很重视,鼓励学者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文章进行科普,履行学者的社会服务职责,以推动科研和实践的对接。学者应该利用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渠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让大众知道学术界在做什么。此外,由于研究者的课题研究来自纳税人等公共机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受众群体有权作为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调查来评价某项研究对他们的有效度。对于国内学术活动,祝华教授认为国内学术会议的问答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问答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参与机制,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此外,在应用语言学学术摘要撰写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接受更多训练,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的严谨性。

Peter De Costa是国际应用语言学重要期刊TESOL Quarterly共同主编之一。他分享了作为青年学者参与到期刊审稿中的一些经验。鼓励广大学者通过参与审稿服务来提高自己对国际语言学前沿的了解。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和所指导博士们做的SLS Weekly Digest的语言学前沿的互联网项目情况。

高雪松结合自己作为国际语言学期刊System主编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利用国际期刊传播中国声音的问题。近三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中国语言生活和语言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和实践经验推向国际学术界。他分享了他和国内学者一道先后主编了一系列跟中国相关的应用语言学专刊,成功向世界传播中国应用语言学本土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经验和做法。

任伟结合自身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的经验,作了“国际发表中的收获和付出”的报告。他简要介绍了自己在二语语用学上做过的研究,提出青年学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领域,而不能追随潮流。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以二语语用作为自己的核心领域,在这一细分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他认为很多应用语言学研究虽然不是定量的,但因为科学方法上缺乏严谨性,也很难认为是定性研究,只是经验总结和个人感悟,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此外,任伟还对如今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青年学者应该有担当,沉下心做研究发表在顶级刊物上,而不是为了凑数量而找捷径。

沈骑结合语言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重点分析了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他回顾了外语类院校在改革开放之初,依靠外语优势,在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在新时期,外语类高校的语言学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外语类院校存在办学体量小,学科单一等问题。为此,他提出外语类院校应该考虑错位竞争,将研究视野投向多语世界,实施国际化战略,致力于全球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语言文化研究。为此,应用语言学研究亟待在国际化和本土化诸多新领域开疆拓土。他认为外语院校应在加强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语言和文化、语言和认知、语言和经济、语言和社会等诸多领域。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发言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对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众多参会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也和专家积极互动交流和讨论。会议认为,结合当今中外语言学研究前沿,跨学科、跨语种仍然是目前的重要趋势,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了解国外学术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范式前提下,还应该了解国内现实;研究者不仅需要充分掌握应用语言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对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有一定了解;此外,青年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技术仍需继续加强和规范。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