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9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 一带一路 ,实现共赢发展”,由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三部分组成。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对此,盘古智库学者进行了相关点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广泛深度的融合,增强参与各方的信心。
习主席的演讲具有震撼性,作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的开场主旨演讲,可以说达到了人们的最高期望,必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具有独特地位的历史性文件。
他清晰而有力地阐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实践的时代意义。思想层面上,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中国的倡导和引领作用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而实践层面上中国模式的推动,他强调了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与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这就是通过更大的开放,更广泛更深度的融合产生更大的增长动力和互惠效果。基础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以中国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借鉴,非常有针对性的方式应对当下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享发展经验。
习近平国家主席今天上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有三点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习主席系统、全面和周到地提出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究竟如何实施、如何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步骤,让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能够让世界读懂、让世界了解,更能让通过这些具体的设计和举措让世界和中国携手同行。这种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的规划和方案,让一带一路倡议具体化和可实现化。
二是全面、坦诚和客观地解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目标和中国动机。习主席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世界各国的发展只有“向外看”、只有在合作、开放、包容和共享的进程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和平与繁荣。“一带一路”不仅是寻求商机,更重要是,在21世纪这种超越区域、地理和文化限制的融合,是中国发展高屋建瓴性的自我期许,也是和世界合作共进的明确的道路选择。
第三,习主席在讲话中,将“一带一路”倡议中经济与政治、商业与安全、经济合作与战略思考第一次做了明确的阐述与规划,真诚地回答了国际社会有关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工程背后的战略与安全疑虑。习主席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这些话掷地有声,系统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理念与内涵。
总的来说,习主席的“5 14讲话”,让“一带一路倡议”变得丰满、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是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发出的“一带一路说贴”,其意深远、其情醇厚、其心坚韧。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张志洲:中国正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也要注意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这次的“一带一路”峰会与近年来中国主办或承办的一系列国际峰会放在一起观察,能从整体上看到一个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中国满满的自信、坚定崛起的态势和积极有所作为的大国角色;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提出,着重于国际合作与发展领域,它的推进会在消除贫困、以发展从根本上消除极端主义、造就国际和平等方面产生重要成效,虽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或许开启的是一个有中国印迹的“千年大计”。
现在有些在实际上利益相关的国家,对于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怀着犹豫的态度,比如印度就很典型,但是相信只要实际利益存在,“一带一路”传播的新的合作发展思维逐渐超越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这些国家也将汇入“一带一路”的大合唱之中,美国和日本由原来的消极不参与态度到如今的派出代表参与,就是利益驱动下的对“一带一路”发展合作理念看法的转变。
当然,在盛会面前,我们也要保持客观观察的心态,也要充分估计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利益冲突、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文化安全风险等,国家只有在这些方面有足够的认识,政府和企业不要急功近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加平稳和顺利。
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运用历史符号创新,构建彼此勾连的网络。
事实上,“一带一路”不是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复兴,而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运用历史符号进行的战略性再创造与创新。它代表了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整体性思考,强调柔性的共同利益可以超越硬性的摩擦、对立与冲突,力图在和平与共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人类社会关系,它不再把世界看成仅仅是由边界明晰的国家组成的集合,而是基于某种传统的内陆欧亚地区的历史记忆重新将世界想象为彼此勾连、充满活力的网络。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从历史走向未来,“一带一路”成为参与、引导全球治理的平台。
习主席演讲,用了不少文字讲述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这一写意性的勾描,体现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历史底色,以及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大情怀与方向感。
第二,明确强调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搞小集团,有力回应了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误解。
第三,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合作方向,尤其是突出建设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并提出了中国自身将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第四,强调一带一路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进一步深化对接,尤其是加大对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这显示出“一带一路”正成为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庞中英:“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几个“赤字”需要智库做研究。
这次峰会标志"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习主席指出"一带一路"的未来取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根本问题能否解决。重申了“不干涉”等“不”为标志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原则。习主席说"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这一点意义重大。习主席提到“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等。这几个赤字可以是我们智库的研究对象。
(原标题为:《【盘古睿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世界读懂中国》,有删减)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