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政策>>民心相通>>正文
中国巴新农业合作走向深入助巴新构建现代化农业
2018-09-17 10:27  

近年来,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关系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双方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经贸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取得了长足进步。相信随着两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农业合作将大有可为。

说起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友好关系,有一段农业合作佳话传颂了多年。2000年5月1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访问中国福建,双方签署了建立友好省协议书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从那时起,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技术和旱稻宿根栽培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领专家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成功推广了菌草技术和旱稻宿根法栽培,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作出了贡献,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友谊。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国防部部长卡拉尼为表达对菌草技术的感谢之情,为女儿改名为“菌草”。

沿着中国巴新友好合作的足迹,两国农业合作如今又将翻开新的篇章。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的旱稻和菌草项目取得成功,激励着两国农业合作走向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到南太平洋岛国,一批农业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资金,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朝着现代农业迈进。今年5月份,中铁国际与巴新农畜业部、东高地省、西高地省正式签署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共计6000余亩土地、使用期限99年,用于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巴新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按照规划,该产业园计划建成集种植、养殖、深加工、检验检疫、进出口许可、自主报关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赤道,气候终年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这里不仅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咖啡和可可,还有格外香甜的热带水果和香草等。其咖啡广为人知,品牌知名度颇高,但由于加工条件受限制,目前年产量仅7万吨,供不应求。当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发展状况还较为落后,土地和资源都严重开发不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传统农业国家,有800万人口,大多居住在农村地区。当地人主食有番薯、木薯、土豆、玉米、芋头等,每年要进口大量大米,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靠进口。由于气候土壤条件好,大多数农作物甚至无需打理。热带水果也是当地人的重要食物,如香蕉、西瓜、木瓜、芒果、椰子等,食用之余还可以出口,这也是其外汇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具备了初加工能力,但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以椰子为例,巴布亚新几内亚每年生产40多亿个椰子,除了部分供本地人食用,当地目前的加工能力只能加工6亿多个,用于生产椰干,其余都白白浪费了。

数据显示,农业产值占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7%,因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提出,未来5年重点发展农业,并将今年年度政府预算中农业领域预算提高到6.659亿基纳,同比增长72%。还设立了总额达1亿基纳的农业商业化基金,其国家开发银行也提供了1亿基纳用于农业中小企业贷款。其他资金扶持项目还包括农业生产伙伴计划、建立国家养牛场、可可和咖啡运费补贴、咖啡果甲虫防治等。此外,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还决定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例如,农业领域投资可享受10年免税;农业科研和农业服务的支出可享受150%税前扣除;农村企业所得税率下调为20%等。

今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将主办APEC峰会,奥尼尔称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性机会,将极大地推动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关系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双方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经贸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取得了长足进步。巴布亚新几内亚是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南太平洋国家,双方在农业投资、农产品加工开发、技术合作和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相信随着两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农业合作将大有可为。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