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政策>>民心相通>>正文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民间力量发挥主体作用
2017-09-02 11:19  

8月21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赵超霖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民心相通必须有平等、真诚、客观、实在的文化交流,有民众间经常性互动和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和好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在参加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间隙,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他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增进彼此的好感为基础,以文化价值交融为导向。“具体从何着手?个人认为,相比教老外学习《论语》,中餐、中医药、中华武术可能在民心相通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谭天星给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比如中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而以国与国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外国人来中餐馆就餐不仅是为了吃饱饭,也是品尝、欣赏中华民族的文化。

再比如中医药,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更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接受中医的理念,针灸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被认为是合法的。“外国人若通过中医的手段切实感受到了祛病强身的效果,那么他也对中华文化多了一层了解。这可比简单地宣传中国文化典籍要生动得多。”谭天星说。

中华武术在国外也有着不小的“人气”。而通过练习武术,增强自信、强身健体,通过对“武德”的了解,亦能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谭天星表示,中餐、中医药、中华武术都是展现中华文化内涵的优秀载体,让各国人民体验到中华文化之美,由此心生好感,这样的文化互鉴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走得长远。

他还提出,秉持平等、尊重、互信、共赢的原则,实现民心相通,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其一,应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一定要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其二,应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需要根据“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因地制宜,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共存,求同存异;其三,应处理好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官方组织可以做些支持性的工作,但真正能立足长远的、行稳致远的沟通来自民间,因此要把民心相通工作做好,“民”应该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官方应做好国与国之间政策的沟通,为民间创造多层次的、广领域的交流机会。

就“民”发挥作用的话题,谭天星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特别强调,“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领域,华侨华人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他说,目前海外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00多万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他们兼通中西文化,熟悉中外文明,具备融通中外的天然优势,是促进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是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像遍布世界的中餐馆、武术馆、近2万所的华人学校都是民间自发的行为,这是华侨华人发自内心愿意做的事,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生存和发展。”

谭天星最后介绍,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出“文化中国”侨务文化工作品牌,精心组织面向海外侨社及主流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扶持建设华星艺术团,“以侨为桥”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谭天星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为侨服务工作,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支持华侨华人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