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语言业态信息  语言科技信息  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人文  一带一路论坛  学术研究  大数据  在线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沿线高教论坛>>正文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7-11-26 09:14  

——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隆重举办

11月21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外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外优质生源基地校在内的4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各界人士800余人,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开幕式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贾文键主持。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1125/3V5M-fypatmw6099674.jpg

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携手培养国际化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首先向与会领导、专家、老师及各界来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结合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精神三方面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议题进行了解读。彭龙校长介绍了北外在本科教育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并特别介绍了北外学院的培养理念及在加强通识教育方面的举措。最后,彭校长呼吁在座校长专家携手共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事业继续奋斗。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1125/AIQR-fypatmu9314477.jpg

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钟秉林教授说到,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他指出,我国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同时,针对如何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钟秉林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乌克兰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Mr. Victor Ponomaryov在致辞中表示,乌克兰热切希望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同时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需要大批多语种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Mr. Victor Ponomaryov表示完全认同“文化层面的接触能够极大地促进不同人群的相互理解”,他说,乌克兰期待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人才培养和“一带一路”建设中。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殿军校长作为参会学校代表,与在座的教育同行交流了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他指出,“没有国际化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并对北外诚恳地提出了开设教育学辅修专业、开展高端培训、创办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等建议,期待北外带领全中国推动外语多语种教学发展。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1125/T4ST-fypathz5939509.jpg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乔玉全主要围绕“人文精神”与到场嘉宾进行深入探讨。他说,技术改变世界,其实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和理解。乔玉全强调人文精神对英才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只有让学生尊重自己、发现自我,拥有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生源基地校授牌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成立仪式.

开幕式过后,论坛进入下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生源基地校授牌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成立仪式”。截止会议前,已有72所全国重点学校被授予“北京外国语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校”。会议现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德忠教授、校长助理王文斌教授、教育部中学德语课标研制组组长钱敏汝教授、北外招生办主任许晔先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芳女士为32所新增“北京外国语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校”授牌。

当前,世界互联互通更加紧密,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推进,也为北外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空间。基于此,本届论坛将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旨在发挥北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广泛团结我国外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基础教育界各级各类学校,更好地服务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德忠教授、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乔玉全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芳女士、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王亚章先生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揭幕。

新时代呼唤国际化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王文斌教授分享了题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建设”的报告。王文斌教授指出,新时代呼唤国际化人才,要提高国家的外语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前提是提升国家的外语教育能力,而基础外语教育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王文斌教授分析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基本现实和业内现实,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最后,王文斌教授还介绍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的相关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连仲教授围绕“国际化人才基础素养培养”发表了主旨报告,深入阐释了国际化教育的意义,概括外国语学校发展方向和策略的同时,针对高中阶段语言能力的内化和提升提出了具体措施。此外,张连仲教授在报告中还分析了国际化教育对实现外语特色的重要意义,并对国际化教育形式、国际化办学方式以及国际合作要点进行深入解释,并就此提出对校长和管理团队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她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院系设置、历史沿革、师资力量和排名情况,并从全球化思维、多语言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经历、立志与励志、跨文化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三角校正能力、中国立场等方面介绍北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实践经验。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由成都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龙祖元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车琳、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Shahid Afraz Kha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师江帆、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董彬、沈阳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江涛、石家庄市第42中学副校长张秀英、荆州市公安县第一中学校长杨宗荣分别围绕主题为大家呈现了精彩报告。

分论坛二由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副社长崔岚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钱敏汝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温霜副教授,伦华教育创始人、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林洪副教授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为大家呈现了精彩报告。

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社长彭冬林主持圆桌论坛环节,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宋素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继军、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沈欣、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王桢、泰州民兴实验中学教学处主任秦维维,就“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和多语种教育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入的探讨。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之学校管理与合作交流”,由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赵雪江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王建斌教授,美国国务院IVLP高级访问学者、德蒙学院国际招生主任邓宁,外研社教师发展部主任助理马天骁,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校长郭炳胜,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副书记陈红珍、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张昌平分别围绕主题为大家呈现了精彩报告。

22日上午,论坛由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茂启担任嘉宾主持,上午的日程分为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

国际化人才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廖丽从个人体会和实践方面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家形象塑造”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她分享了有关国际化人才基本素养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见解。廖丽表示,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语言优势至关重要。对于如何学习讲好中国故事,她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许晔主要介绍了北外招生政策的改革。国家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通用语建设的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同促成了改革政策的落地。许晔主任介绍了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法,他同时指出北外正在思考建立更加科学的初审和考核体系。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由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彭冬林社长主持,参与圆桌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连仲;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朱善萍;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长裴红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重庆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唐东。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1125/Pwvd-fypatmw6099681.jpg

彭冬林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命题,本次论坛将会从以下三方面聚焦:一是中学教育,特别是外语课程中如何贯彻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培养;二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与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外语教育生态建设;三是多语言教师发展与教研体系建设。

对于中华情怀、国际视野,贾文键副校长说到,北外在思考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的时候,从来都是把自己学校的工作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章程》也明确地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张连仲教授认为,培养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是国家赋予公办大学的历史使命,要为国选才、育才。

彭冬林总结说,我们希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学外语教育,推动特别是多语种教育向更深更远发展。

此次论坛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生源基地校和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之间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互通、共同发展的平台,为探索培养国家亟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端国际化人才建言献策,为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进行探索,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的贡献。

--------------------------------------------------

[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gight 2016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ne Belt One Road Language & Culture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 ”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制作:吉林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